1. 首页
  2. 女性心理 正文

*教育之困:该不该谈“*”色变?

一*《小学生*健康教育读本》,引发了国内对于中小学生*教育的讨论。不少国人似乎还不能接受把“*”和“儿童教育”联系在一起。为什么许多家长会谈“*”色变?

一*《小学生*健康教育读本》,引发了国内对于中小学生*教育的讨论。不少国人似乎还不能接受把“*”和“儿童教育”联系在一起。为什么许多家长会谈“*”色变?中国教育界推进中小学*教育,是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?

小学*教育课本被指“尺度大”关于小学生*教育的话题,成了近日的网络热点。

2月28日,杭州萧山一位妈妈吐槽学校发的《小学生*健康教育读本》并晒出图片,引发网友热议。图片显示,这本名为《珍爱生命——小学生*健康教育读本》的教材中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小学生介绍*知识。但这位妈妈认为,这本教材尺度过大,让她看不下去了:“现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了吗?这书这样编辑真的好吗?”

这条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热议。对于这一教材的内容,有网友和家长表示尺度大到“目瞪口呆”,认为内容太“赤裸裸”,“就是黄色漫画”,不认同这样的内容出现在小学生课本里。

但还有相当数量的网友对该教材表示赞赏和支持,认为书中的内容并不“出格”,且对孩子的成长有益。有网友留言说:“必须进行这样的教育,不然孩子们都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。”“作为家长,我会自己买书给孩子普及。”

另外有网友认为质疑这本教材的家长多虑了,网友留言道:“给孩子正确的引导,配图是为了更形象。孩子的世界很单纯,不能用成*的观点来看。”还有网友直率表示“家长说尺度大,再出一本教育家长的吧”。

各方观点的碰撞,将“小学生*教育”推上了微博热搜榜。

目前,涉事学校萧山高桥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,校方已决定将这个读本收回。但有支持该教材的网友表示,听到这个消息“整个人都气得发抖”,他痛斥一些营销号为了热度,片面地截取教材中的一些图文,引发争议,将一本经过9年研究的教育图书“给毁了”。

据香港《星岛日报》报道,这*《珍爱生命——小学生*健康教育读本》的教材自2010年开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,读本覆盖一年级到高年级各年龄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,学生就可以通过漫画了解到男女生*器*的外部和内部构造,同时也介绍身体的其他器*,希望小朋友将生*器*和身体其他器*一样看待。教材也特别强调儿童要保护自己防止*侵,除了成年男*对女孩的*侵犯,也包括成年男*对男孩、成年女*对男孩、女孩等多种情况。

关于“尺度太大”的争议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回应,教材出版后也曾引起争议。不过,它并不像一般的少儿读物,作为教材,它有严格的审查流程,也符合教材编写的初衷,把握教材教学的规律。

编写该《读本》的北师大儿童*教育课题组亦回应称,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。课题组表示,此次*健康教育读本引发的讨论,是课题组自2007年成立以来,经历的范围最大、最热烈的一次讨论。对一些网友提出的疑问和需要探讨的问题,他们将尽量快速地做出针对*的回应。相信坦诚、严谨的研讨,会丰富大家对儿童*教育的认识。

什么才是*教育的“正确打开方式”?

如何让中国*教育的推进有实质进展,而不是原地踏步,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有媒体这样描述一些孩子和家长间的对话:

“爸爸妈妈,我是从哪儿来的?”

“你是从树上捡来的!”

媒体报道称,在中国,中小学生*教育一直很受关注,批评的声音、监督的声音也从未间断。在这次小学生*教育教材的争议中,一些网友和媒体只是披露出教材中不完整的图片,比如其中有一些看似“奇怪的对话”,通过完整的教材内容可以发现,它们是在教育小朋友学会拒绝侵犯并及时告知家长。

据澎湃新闻报道,多年从事*教育工作的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方刚认为,长期以来,中国的中小学*教育都是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学校即便开设*教育课程,许多老师也敷衍了事,因此,一代中国人的*知识都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。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习得*知识,这是一个有效途径吗?方刚认为,“*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递知识,而是让人懂得*的责任、安全、自主、自尊,对自己和他人负责,所以两者的目的完全不一样。”

《钱江晚报》评论认为,在*教育问题上,中国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懂一些,一方面又希望能隐晦一些,这就给*教育出了道难题。有些事情是可以处理得模糊一点的,但有些事情就没那么好处理。比如*教育的问题,就不是一个可以用模糊的办法处理的问题,不管你用什么办法,它总需要面对核心问题:人是怎么来的,为什么会这样?

评论说,从科学角度看,它当然是说得越透越有利,培养科学的态度,是从认知事物开始的,如果总是含糊其辞,语焉不详,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不好,反而会越弄越神秘。但从心理角度说,它的确也有另外的顾虑,有它的难处,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,也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。在这件事情上,照搬别国的经验恐怕也不合适,文化背景不同,心理习惯不同,国外成熟的经验未必适合中国孩子,需要找到中国自己的应对办法。

还有媒体评论认为,*教育不能一有质疑就“开倒车”。放开尺度、用开放的眼光来普及*教育,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。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家长在回答“我从哪儿来”的时候,更愿意“用充话费送的”“路边捡的”等说法来搪塞小孩。我们一直为小孩坚守着所谓无知的纯洁,并自以为是一种保护,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伤害。

*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中的盲区,有些老师、家长还抱着“诲淫诲盗”心态去看待*教育。*教育要有“正确打开方式”,比如学校在发放该教材时,其实无妨跟家长告知、沟通,让其协同指导孩子,而不至于拿它当“禁书”。

时下不少学校都在着力填补*教育上的空白,诸如*教育尺度怎么把握、具体应怎样施教等,也确实是问题。但比“怎么做”,更要紧的是“要去做”,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当认识到,*教育本质也是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,它本身不是问题,回避*教育才是问题。

另外媒体建议,要在听取家长意见基础上,对家长也进行教育引导。我国社会对*教育存在比较深的认识误区,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,坚持必须对学生应该进行的教育,但同时,要对家长做普及工作。

外媒:中国正在开始重视*教育

事实上,不少外媒也注意到了发生在中国的这起争议事件,并进行了报道。一些外媒认为,中国的*教育想要打破禁忌并不容易。

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说,中国教科书终于开展正确的*教育了,但一些家长却无法接受。报道指出,在中国,*教育不是必修课,这导致对安全*行为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。长期以来,中国一直被认为羞于谈*,但一些学校正在打破禁忌,正确教授孩子们*知识。

英国《每日邮报》则回顾了*教育读本在中国的发展历程:2003年,深圳就出现了第一本*教育课本,但随着一些家长的抗议,这本书很快就从教材中撤回了,甚至有家长试图起诉出版商。而现在讨论的《珍爱生命》系列读本其实从2010年就开始出现,但没有哪个版本像这次一样引发争议。

不过,虽然此次小学生*教育读本在中国引起了争议,但有外媒通过此事看到了中国正在加强对*教育的重视程度。

*教育的真正核心不在于“*”,而在于“教育”。*教育也许不能像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带来好的考试分数,但它却是帮助孩子尽早树立认识自己、保护自己观念的重要一课。也许,需要*教育的不只是青少年儿童,还有对*知识闻之色变的广大家长。